防疫“一米线”:拉开了距离 拉近了人心
2020-03-12 02:22:49

全国多地公共场所设置防疫“一米线”

随着疫情防控进入关键时期,全国各地陆续复工复产,关于在公共场所、人员密集地区设置“一米线”的倡议和举措越来越多、越来越实,获舆论关注和肯定。2月23日,北京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领导小组第三十一次会议强调,公共场所要将“一米线”作为规定动作。北京日报客户端报道,在北京朝阳区内的公交车站、商务楼宇、商场超市、办事大厅、医院、餐馆等人员密集地区均施划了“一米线”,并在显著位置张贴“一米线”相关的通知和海报,倡导大家“保持一米安全距离”,共同筑起疫情防控的安全线。

也有不少网民发现,在北京站、北京西站、北京南站等火车站地区,在客流易集中的进出站口、问询台、出租车站、公交车站等处,均施划了“一米线”,倡导旅客“保持一米安全距离”。同时,有媒体在走访中发现,北京超市企业基本上都增加了智能检测体温设备、设立“一米线”,做好疏散、防护措施。

目前,除北京外,上海、广东、江苏等省市也均开始推广倡议划定疫情防控安全“一米线”。舆论认为,从科学防疫的角度看,“一米线”的措施可谓十分必要。人群过于密集,是疫情传播的重要因素,在新冠肺炎疫情的特殊时期,划定的“一米线”,更是关系公众安全的“生命线”。

“一米线”有效助力防控

舆论认为,当下正是疫情防控最吃劲的关键阶段,保持“一米线”,就是巩固防疫的防线,应该成为公共场所的持久规范。

《中国青年报》刊文说,一条细细的“一米线”,分量并不轻。划定短短的一条“一米线”,让人与人之间必须保持一米的安全距离,无疑有利于避免病毒通过飞沫等介质进行短距离传播。可能有的人认为,在戴上普通医用口罩或N95防护口罩的情况下,保持“一米线”距离并不那么重要。但现实中总有一些人不那么自觉执行,各地查处的不戴口罩问题并不少见。《北京晚报》指出,把“一米线”刻在心里,自觉和他人保持安全距离,在他人有意无意越线的时候,既要善意提醒,也要主动避让。

当然,“一米线”的现实作用,还不止于防控疫情。在人群密集的公共场所,划出短短的“一米线”,既能降低聚集人群的密度,也可规范出行人群的秩序。有了“一米线”作为保障更加安全,也更体现文明精神。有人质疑,“一米线”会不会让人与人之间形成隔阂,破坏了彼此间的亲密关系?舆论认为,没有什么比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更重要,疫情当前,越是感情好越应该为对方着想,就越应该保持安全距离,“一米线”反而拉进了大家之间的距离,温暖了彼此的人心。

“一米线”的安全意识贵在坚持

有媒体报道说,虽然各地已全面开始推行“一米线”,但是在一些城区的部分商超柜台、蔬菜摊前,肩并肩、人挤人的扎堆儿现象仍然较普遍。就此,有专家建议,可通过智能检测监控、有序引导入场、现场疏导控制、货品多点摆放等方式,推进落实“一米线”,让这种安全意识入脑入心。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副研究员娄伟分析认为,经过连续一个月的隔离,居民生活需求一直处于压抑状态,随着疫情防控稳定向好,生活需求爆发式增长,人流量迅速增加不可避免,“可以采取措施避免人流迅速聚集,比如实行提前预约、‘一米线’安全距离排队,做到客流有序入场。这些目前都有成熟的措施或手段”。

同时,在商场、超市、餐厅、公园等公共场所,可配置保安、导购员或志愿者,控制人流密度,当场提示、疏导。另外,应设立预案及切实措施,以应对突发状况。

舆论认为,疫情没有结束,防控不可放松,文明养成见诸点滴小事,也依赖对规则的共同呵护。相关企业、部门不能只划出一条“一米线”就万事大吉,更重要的是在实践中不断完善、不断引导、不断坚持,让“一米线”的安全意识深入人心。

(作者:人民网舆情数据中心特约舆情分析师 王易)

网站公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