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表委员热议:体育为青少年全面发展保驾护航
2020-06-03 06:14:02

今年两会期间,青少年体育发展内容成为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热议的话题。大家纷纷表示,应该充分发挥体育在提升青少年健康水平,培养顽强拼搏、不惧挑战的精神气质等方面的积极作用,通过政府、学校、社区、全社会的共同参与,为青少年搭建更好的体育发展平台,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体育为青少年健康助力

全国人大代表、华佗五禽戏传人陈静一直致力于华佗五禽戏在基层的普及、推广,她更加关注这项有数千年发展历史的中国传统养生项目在青少年群体中的开展。陈静对记者说,之前在中国健身气功协会、亳州市体育局的帮助下,上海体育学院和她的团队共同参与了“校园五禽戏”的编创,针对小学、初中、高中不同年龄段的群体设计全新的动作和组合,更适合不同年龄段孩子的身心发展特点。“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让青少年喜欢健身气功、习练健身气功,拥有强健的体魄,为祖国发展贡献力量,也才能传承我国传统文化的精华。”

有50余年习武生涯的全国政协委员、杨氏太极拳第五代传人杨振河介绍说,“去年我去了很多地方调研,记得在井冈山一所小学,我还和喜欢太极拳的学生进行了面对面交流。”在调研中他发现其实很多学生都特别喜欢武术,喜欢太极拳,但学校没有专业的武术老师,他们只能利用休息时间到外面学习,很不方便。杨振河一直致力于太极拳的普及工作,全国政协委员的身份让他感觉肩上的担子更重了。

在杨振河看来,武术蕴含着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其最大特点就是能体现出一个人的精气神。具体到杨氏太极,其外柔内刚、劲运于内、内外相合、节节贯串,“蕴藏”的状态本身就自有一番道家哲学的意味。

杨振河说,让传统的太极拳武术走进校园,培养孩子的尚武精神。他说:“传统文化进校园应该从文、武两方面着手。不仅是优秀文学经典带进课堂,还要把传统文化内容有机融合到日常教学之中,从小培养孩子们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要把太极拳武术广泛引进教育领域,使其成为学校体育课的重要内容,并通过习练太极拳提高中小学生身体素质。”

杨振河认为,太极拳武术走进校园,最重要是要具备专业人才,要落到实处。在做了大量调研后,杨振河建议,为了让武术真正走入中小学生的课堂,国家要加大对武术的支持力度,对武术课时、教程师资、考核等作出硬性规定,同时在推广过程中要注重循序渐进,讲究方式方法。

全国人大代表、国际奥委会委员、中国奥委会副主席李玲蔚表示,体育不是单纯的身体锻炼,更重要的是通过体育培养人们尊重规则、尊重对手、尊重裁判的体育规则和精神,这对于青少年来说是最好的教育手段,教会他们如何正确看待胜利和失败,如何顽强拼搏、提升抗压能力,这才是体育对青少年全面发展的多元价值体现。李玲蔚同时强调,疫情期间不少青少年和家长、家庭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紧张、焦虑情况,体育无疑是舒缓这种情绪的最好手段,运动可以让孩子们放松,增进家庭交流,培养孩子竞争意识、舒缓压力。

将体育纳入中高考 为学生减负

日前,“108名全国政协委员联名提案为中小学生减负”成为热门话题,全国政协委员、民建中央常委、福建省委会主委吴志明领衔108名全国政协委员共同联名,提交《关于落实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为中小学生松绑减负》的提案,建议转变社会育才观念,建立多元考评体系,真正实现素质教育。

提案还建议,要全面提高体育权重。探索实施体育教育测试过程性评价,将体育科目纳入中高考考试科目范围,并设计与语文、数学等主科同等分数,激发学生、家长、学校内生动力,主动增加体育锻炼时间和师资投入。同时,保证中小学校公用经费中有合理的比例用于体育支出,提升学校体育场地和设施;鼓励体育专业人士到学校兼职开展体育教学,带动校园体育活动的发展。

全国政协委员、华东师范大学副校长戴立益今年提交了《在加强中考体育基础上适时推行高考体育政策》的提案。他认为,应该切实将体育上升为“第四大主科”,在加强和完善中考体育基础上适时推行高考体育政策,真正落实德智体美劳“五育并重”。同时应提出中考体育测试形式、测试内容、成绩组成、评价标准的指导意见。

与此同时,戴立益还表示要谨防体育兴趣与习惯在高中阶段发生中断。他说:“中考体育的实施确实对提升学生体质健康水平与体育参与率起到了积极作用。大量实证研究表明:经常参与体育锻炼不仅能够促进学生体质健康,还能促进学生良好道德素养、智力水平、审美能力、劳动意识的养成。”

全国政协委员、国家体育总局运动医学研究所所长谢敏豪表示,学校体育课程在开展过程中要注重体育课程内容的设计和规划,切实在中学阶段教会学生1至2项体育技能,培养参与体育运动兴趣,逐渐养成自觉锻炼的生活习惯。与此同时,还要加强健身场地设施建设,让体育真的成为孩子提高身体素质的方式。

全国政协委员、海南师范大学副校长过建春提交了《关于出台刚性措施强化青少年体育教育》相关提案,建议以立法形式保证青少年每天的体育课时长。她认为,当前各地普遍存在体育课落实不到位,体育教学时长不足、类型不丰富,青少年儿童健康状况亟待改善等问题,建议以刚性措施强化青少年体育教学。

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市政协副主席程红表示,健康中国从儿童青少年健康开始。她建议,切实重视健康普及教育,将学生体育教育纳入教育现代化评估指标,逐步增加体育成绩在日常考试、升学测试中的占比。将儿童青少年体检纳入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开足体育课程,增强体育教学的趣味性和锻炼的有效性。修订中小学体育教师场地和器材配备的基本标准,并加大相关财政经费投入,对中小学体育、心理教师在编制、待遇等方面有所倾斜;积极拓展退役运动员、社会专才等的准入途径,完善在校学生意外伤害责任认定评估和保险机制。

打破壁垒 让青少年有更广阔的平台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篮协主席姚明近日在《体教融合不能忽视人格塑造》为题的大会发言中表示,没有体育的教育是不完整的,离开教育的体育是不牢固的,其中谈到了中国篮球人才储备以及防止人才断层的话题。

姚明表示,当前我国很多的运动项目后备人才的储备并不雄厚,以男篮的情况为例。中国男篮国家队成员的选拔面基本为CBA联赛20支球队的350名左右的球员,而在征战CBA的这些球员中,有60%左右的球员由辽宁、山东、吉林、黑龙江、河北、江苏等地输送。仅有22名球员来自非专业渠道,因此姚明认为,男篮青训渠道的拓宽,是当务之急的问题。“现阶段要进一步拓宽青训渠道,防止‘人才断层’。”姚明表示,专业运动员的培养周期一般在8至10年左右的时间,而高水平的运动员需要更多的时间,更为细致的打磨和培养。因此在体制改革的关键阶段,应特别注意各个运动项目的后备力量培养,避免出现新的体系尚未建立,旧的体系已经无人问津的情况。

姚明还针对此提出了一些具体建议,主要包括理顺包括学校、职业俱乐部、专业运动队、社会机构在内的人才输送机制,做到“谁培养,谁受益”,消除行业壁垒,化解职业俱乐部、专业运动员的升学壁垒。

“少年强、青年强则中国强。少年强、青年强是多方面的,既包括思想品德、学习成绩、创新能力、动手能力,也包括身体健康、体魄强壮、体育精神。”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乒乓球协会副主席王励勤说,青少年不仅是竞技体育的后备力量,为竞技体育输送人才,重视青少年体育还保证了青少年身心健康,利于体育活动的开展。青少年体育的全面发展,需要打破一些政策的限制。比如赛事体系上,教育和体育之间的赛事体系需要统筹衔接,现在很高兴看到有些赛事已经打通,比如全国青年运动会,学生可以以个人名义代表体校、学校、俱乐部参赛,给运动员更多锻炼的机会。赛事可以检验青少年体育开展情况、校园体育办训成果,还可以给广大的青少年提供相互学习提升运动水平的平台。建议由教育和体育部门共同牵头,在青少年运动员注册和参赛机制、赛事体系、教练员培养和选派机制、社会青少年培训机构的培育和扶植机制、教学大纲制订以及考核机制等,进行顶层统一规划设计,进一步明确双方青训工作的目标任务。

社区学校双管齐下 满足青少年体育需求

全国政协委员杨扬的提案聚焦社区青少年活动,一方面是最基础的活动场所,另一方面是庞大的体育活动参与群体。

杨扬指出,社区是儿童青少年除了校园以外的最主要活动场所之一, 社区在提高儿童青少年身体活动参与、提升身体素质、促进身心健康、加强社会学习等方面具有更重要和独特的价值,对学校体育缺乏也是一种有效补充。

“和以往关注学校体育不同的是,我今年关注的是社区青少年儿童体育的设施和活动。”杨扬表示。由于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今年的超长寒假让“熊孩子”一身的能量无处释放,使得不少家长连连叫苦。作为两个孩子的妈妈,杨扬对此深有感触。“事实上,儿童,尤其是学龄前儿童的运动启蒙和兴趣培养更多起始于社区。这次疫情,孩子们在家时间多了,社区内的活动空间和设施不足等问题显现得尤为突出,在社区日常生活当中,孩子们的运动需求无法得到满足。”杨扬如是说。

经过调研,杨扬发现目前社区中的体育设施多以面向成人、特别是以中老年人为主,面向青少年和儿童的体育活动设施非常匮乏。校外青少年体育活动基本依赖于市场和社区公共服务,费用偏高的商业性质青少年儿童体育培训活动只能满足部分人群;而大部分需要依赖社区的工薪阶层家庭,却因为设施缺失让孩子减少或失去了参与体育活动的机会,也往往存在安全隐患带来意外事故。

对此杨扬建议,要按照不同年龄阶段的体育能力发展需求,分类科学制定建设标准,提供按年龄段分层的儿童青少年专属设施,如攀爬架、滑梯、秋千等适合低年龄儿童体育发展;篮球、足球、乒乓球、轮滑等竞技类场地设施适合青少年体育活动,有利于培养孩子的规则意识、团队合作精神等。

在满足了硬件设施后,还要营造以青少年儿童体育活动为纽带的社区文化,培养儿童青少年社区体育指导员志愿者队伍等。杨扬举例说:“我可以带我孩子一个人玩,但我更希望他跟一群小朋友一起玩。四五岁的小孩子,如果没有大人引导,就是跑跑闹闹。而我会带他们玩‘老鹰抓小鸡’‘丢手绢’,教他们跳绳,一下子玩耍就变得有秩序了。”

社区公共体育服务偏少的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社区体育相关社团组织建设不够,社区体育指导员等专业志愿者队伍建设及其激励体系没跟上,而以社区为基础的儿童体育社团和指导师团队的缺乏更是制约社区青少年体育发展的根本因素。

因此杨扬呼吁,要培育孵化以社区为基础的儿童青少年体育社团或协会,培养儿童青少年社区体育指导员志愿者队伍,并始终贯彻以儿童青少年需求为导向、儿童和家长共同参与的理念。社区体育开展得好,也有助于社区文化氛围的营造。杨扬称,中国家庭几代人都是围着孩子转,以孩子为纽带,通过运动的方式更容易促进亲子关系、邻里关系,充实社区文化。

作为中国首枚冬奥会金牌获得者,杨扬一直关注冰雪运动的普及和发展。“在现有条件下可以进行关于冰雪运动和冬奥会的知识普及,有场地条件的社区可以开展轮滑等与冰雪运动类似的项目,通过更多的方式让青少年参与冰雪运动。”杨扬说。而在青少年群体中普及冰雪运动,与学校体育相结合是必然。在冰雪进校园方面,杨扬给出了两个方向,一是可以给有条件的学校,做好专业师资力量的培训;二是可以通过购买社会冰雪培训专业机构的服务进行补充。“有些青少年入门以后希望进一步提升自己的运动水平,社会化培训机构则可以有效填补这方面的需求。需求决定市场,专业化的社会冰雪运动培训机构越发达,说明高水平训练的需求就越旺盛,参与冰雪运动的青少年就越多。”杨扬说。(转自5月28日《中国体育报》06版)

网站公告: